当代中国优秀的主流影视作品似乎越来越少,陪我们成长的艺术大师正在退出历史的舞台,中国独有的武侠影视和综艺渐渐成为回忆 。
青春逝去,经典难觅。
如今,不少的国产电影和国产剧别说走向国际化了,连中国人都不想看。
图源:腾讯娱乐
有很多人开始担忧:中国文化正在断层,即将后继无人。
事实真的如此吗?
并不是!新一代青年也正在成长起来,他们想用自己的方式把中国故事讲好。
今年,电影《骑士》在国际上广泛受到认可,也让36岁的赵婷入围第33届美国独立精神奖最佳导演提名。这位曾在纽约大学攻读电影的高材生没有被“宋丹丹继女”这个星二代的标签束缚,仅凭两部作品就闯进了好莱坞。
图源:百度百科
王男栿,早年生活坎坷,曾在26岁申请到全额奖学金赴美学习,后于纽约大学新闻系深造。33岁的她凭借原创纪录片《我是另一个你》获得奥斯卡评委的资格,为世界输出了一个实力中国电影人。
我们不否认,华人电影人好莱坞发展受阻是常态,
但我们也相信,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华人面孔出现在西方电影届里。
在这条路上,新生代电影人从未停下过脚步。
日报君有幸采访了身边两位“最年轻”的纽约大学电影人——@Eris卓扬和尹逸霖。他们一个正在攻读MFA(艺术硕士)和MBA(工商管理硕士)双硕士,另一个正在攻读电影专业本科。
卓扬曾是美国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视频编辑;
尹逸霖曾凭借原创作品《Amma》荣获华盛顿2017年独立电影节最佳学生短片奖。
两位志同道合的北美留学生组建起国际化团队,不为其他,只想做电影。
短片《母语》就是他们首次合作的短片,由卓扬任导演,尹逸霖任团队联合制片人。
他们要把中国故事或者美国故事讲给全球的观众听,通过《母语》东方叙事让世界观众感同身受。
让我们听听他们都有怎样一番经历。
那么《母语》用了何种情节借东方主题讲国际故事呢?它的电影梗概催人泪下:
在大洋彼岸的纽约,第二代华裔移民Lisa Lin发现母亲由于阿兹海默症的影响,渐渐失去了说英语能力,自己却无法理解母亲说的中文……
《母语》选取移民的故事,旨在引发全球人类共同的情感,对亲情的追溯。通过丰富剧情,摒弃西方常见的戏剧化冲突,让美国人体会中国美好的意境。
比如什么是“树欲静而风不止,子欲养而亲不待”。
《母语》的特殊在于,这样跨文化题材十分新颖,但存在着巨大挑战。拍摄美国华裔题材的电影少,拍一个普普通通东方人的更少,《母语》没有任何先例可以参考。
《母语》接受日报采访
(左一左二为制片,右一尹逸霖,右二卓扬)
同时,卓扬和尹逸霖想用东方发散非线性叙事,还原具有东方特色美学的国际电影。
他们为什么要在纽约走上中国电影国际化道路?
因为在现实中,大多数华语电影实际上都采用了西方叙事。
导演卓扬拍电影摸索的时候发现,全世界观众早已习惯西方的叙事方式。她把自己的作品播放给一些亚裔美国同学(Asian American)或者中国同学,他们被感动到落泪。美国同学觉得“Beautiful!”(美!)。
图源:clickme
卓扬忍不住问自己:“我该怎么缩小这种差距?”
她意识到,自己必须做个双向翻译,突破文化限制。
于是,今年5月里卓扬确定《母语》选题,8月筹划准备,9月开启制作和演员视镜。前不久,在准备招主演的时候,应试者们都被作品打动落泪,让她又高兴又尴尬:
“演员无障碍入戏,被剧本感动,让我更有把握了!尴尬是因为他们落泪的时候我居然忘带纸巾!”
团队合影(左一是卓扬,左二是尹逸霖)
尹逸霖自嘲:“我们用业余时间做了一份全职,比如今天连夜工作到早上11点。”
尹逸霖今年才21岁,年级虽小,就已经在《母语》做起了联合制片人。在美国读高中时期,他就和很多中国男生不一样:别人在刷数学题,他却更热爱阅读写作。
尹逸霖高中获奖作品《Amma》
他曾担任VR游戏 THE STONE故事策划及编剧。此游戏被HTC VIVE称赞“The biggest draw is its storyline" (游戏最大亮点在故事情节)。对于尹逸霖来说,写出一个好故事,并将它带入到现实,就是最大成就。
《母语》团队也表示,陌生人的支持也让他们很感动:
众筹期间陌生人的好意,诚意和共鸣,让他们无比感激。日报的采访也完全出乎团队的意料,他们看到了自己的作品被支持,增加不少前进的动力。
讲完电影《母语》制作的趣事,两个人接着说起自己怎么跌入了做电影的大坑。
卓扬在拍摄期间也很辛苦:“我今天早上4点才结束工作!”
影视行业的压力也好,强度也罢,导致全世界女导演只占导演的7%。她从入行媒体直到决定做导演,并不是一蹴而就,也不是心血来潮,而是靠着自己多年慢慢摸索和经验。
卓扬本科在弗吉尼亚大学(UVA)学习并获得了纪录片的理论和实践,自己找机会做新闻短片(News video),开始从3分钟,5分钟直到45分钟。
卓扬在国家博物馆的同事
制片和导演的工作在拍摄期间量大又节奏紧张。卓扬跑到中国拍长纪录片一拍就是3年,跨越了上海,香港,西藏和赣州。
卓扬说拍电影她最大的发现是,“做艺术有两个要点,一是没有固定模式,二是在于打开心扉。”
卓扬拍电影现场
对于未来的期待,卓扬和尹逸霖都表现出了随缘即可的态度,“做自己爱的事情就足够,不是做了CEO或者拿了奥斯卡才能幸福。”
但是,他们仍在加倍努力,为的是继续在国际领域从事电影方向的工作,更好的让中国文化变成世界文化。
从日报和两位“新电影人”的访谈中了解到,在国际主流中,中国电影值得更好的位置;但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就目前而言,并不平等。
我们熟悉的李安,他常选用东方题材,用好莱坞的“西方”手法拍出国际化的电影,让“中国电影”走出了一大步。
图源:时光网
又比如,杨德昌和王家卫选用东方题材,用东方叙事手法拍摄出的作品,在西方却被广泛认为是艺术电影,而不是电影。
杨德昌与作品《一一》图源:维基百科
与之对比的是,戛纳电影节上,“欧洲叙事”得到了世界认可,西班牙电影或者法国电影就是“电影“。
目前,国际倡导非裔文化平等,但亚裔文化平等很多人却没去留心过。
王家卫与作品《花样年华》图源:新浪
在今天国际流行文化里,亚裔元素的电影依然在刻板地塑造异化诱人的东方世界。
卓扬在谈到好莱坞号召种族平权大吹大捧的《Cazy Rich Asians》(《摘金奇缘》),有一丝难过:“我并不喜欢这部电影,电影中表达出另一种歧视,那就是:‘You have to be rich to be the new white!’(有钱的亚洲人能获得白人的社会地位。)”
《摘金奇缘》电影截图 图源:Ted Blog
对于中国,世界对东方文化的认可是一个问题,更大的问题还有电影商业化。根据卓扬的观察,商业数据量化电影收益目前盛行,在未来,却不一定能跟得上日新月异的文化潮流变化,中国电影的商业化更需要观众参与引导。
关于中国‘烂片’泛滥的现象,尹逸霖表示情有可原:“其实每个电影能上映,是根据过去票房成功引导出的结果。”
图源:新浪娱乐
2014年,《小时代3》作为一个商业“爆款”,零点首映票房750万,曾创国产影片首映历史最佳。
卓扬从电影行业帮我们分析:“中国当时没有火爆的“小妞电影(chick flick),IP和流量明星成了一个极好的经济保障。”
图源: 搜狐
你也许很难赞同小时代的文化输出,但是你不得不承认它的商业成功。《小时代》的巨大商业成功,引发了一系列烂片灾难。
在文化领域,比起模仿和追逐成功,我们应该主动去创造下一个成功。《母语》团队表示:中国电影需要创造新类型,新东西,新兴趣。
最后,
结束这次采访,日报记者感觉非常“正能量”,中国的“新电影人”们一直都在成长,希望《母语》作为一个窗口达成中国文化的平等输出。
我们要让世界观众去看不会功夫,没有清宫,不是富豪,普普通通的亚洲人。
希望在电影行业看到更多优秀年轻人的作品在国际舞台发挥影响力。
理解支持新的优秀作品,是中国电影成长最大的动力。
期待在未来,中国电影人带着我们特殊又共通的文化,去感染全世界观众。